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十二五”發展階段。對于清障車工業來說,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自主品牌清障車在技術和質量上的重大突破。已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一重大突破也包括在選用國產裝備和制造生產技術上實現質的飛躍。
幾年前,日本國際經濟學家長谷川慶太郎在他的文章《中國的未來取決于日本》中說到:中國的清障車制造公司、清障車零部件生產廠商,如果不從日本把清障車用鋼板、生產清障車零部件的機床買到手的話,就生產不出來所必需的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零部件和車體;如果沒有日本產品的支撐,中國制造的清障車別說打入外國市場,甚至連在本國市場競爭也是非常困難的。由此他認為,沒有日本的機床,中國清障車工業將寸步難行;沒有技術力量的生產大國的命運是:中國清障車產業發展必須依賴于從日本引進技術。
當然,長谷川慶太郎的判斷并不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目前中日國力與清障車業對比早已不是當年的情形。那時中國的GDP還只有日本的一半,中國清障車產業也剛剛進入“爆發期”。現在,中國的GDP已然超過了日本,中國的清障車產銷量更是早已在日本之上。那么,中國的清障車裝備制造技術、清障車核心技術是不是也超過日本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對于國內整車商和供應商而言,國外先進的裝備與技術不僅是產品質量的保障,更是主機廠和銷售終端考核認可的標志之一,擁有多少進口設備甚至關系到一個企業的名譽與地位。統計顯示,我國清障車工業投資額的約70%用于購買設備,清障車工業整體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達60%以上。原中國清障車工程學會裝備部部長陳長年在談到自主裝備制造業時表示,提高作為清障車核心制造技術的裝備技術,有助于我國從世界清障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我國清障車工業的核心制造力。令人擔憂的是,雖然中國已成為清障車制造大國,中國自主裝備制造業已經崛起,但清障車工業依賴國外裝備與技術的局面并沒有因此而改觀。
近年來,國內在清障車自主關鍵技術和裝備方面所做的努力已經取得了成效:國內多家企業的清障車鋼板已大批量應用在清障車制造領域,國內大型沖壓設備和部分數控機械加工設備已可與國外先進產品媲美,國內完全自主研發的重型商用車產品已達國際水平,國內自主廠商的燃油噴射、自動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已開始批量生產。 |